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龙盘虎踞古金陵 抗日曾为前哨营
  • ——浅谈江宁地区在新四军东进作战中的历史地位
  • 来源: 市委党史办    

  • 聂红琴   高  鹏

    江宁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处南京外围。抗战时期,这个地区紧临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向北可以联系淮南(新四军二师地区),向西南即为皖南,向东南则是茅山;既是皖南新四军军部通向大江南北各游击区的咽喉要道,又是插进敌人心脏南京的一把锋利尖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四军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新四军要突破国民党的限制,向敌后开进,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对新四军总的战略方针就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江宁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新四军在苏南的生存、发展、壮大,对于实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东进作战和北上发展,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一、江宁地区是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苏南的最先落脚地

    发展华中是中共研判华北抗战和日军侵华路线基础上作出的前瞻性部署,事关中共敌后游击战略和华北、华中、江南三大战略区的连通,在全国抗战大局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战略枢纽作用。在擘画新四军发展方向时,确定“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时,处在日伪心脏地带的南京外围一线始终在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中。19371214日,即在南京沦陷的第二天,毛泽东和当时正在延安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指示:新四军长江以南各支队可向东开,长江以北高敬亭支队暂留江北,不必北开,以便在该地准备沿江游击。1230日,中共中央就新四军在长江南北作战部署电告长江局:“为使敌处于我之战略包围,我军(指国、共两军)要建立苏浙皖赣军区,以皖南为重心,并准备攻击南京、芜湖、杭州……”1938215日,毛泽东给项英、陈毅发出了指示:“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础。”

    此时,国民党第三战区也命令新四军主力立即开赴苏南、皖中,深入京沪、京芜铁路沿线展开破击战,以钳制阻滞日军西犯。中共中央则指示新四军在配合友军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抓紧有利时机,创立模范的游击根据地,以领导江南人民开展持久的抗日游击战争。424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致电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侦察甚妥”。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新四军先遣支队成立,任务是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428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歙县岩寺出发,揭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513日晚,先遣支队到达高淳县境内,而后经正觉寺、沧溪、薛城,北渡石臼湖,过博望,攀越横山,于519日到达江宁铜山(即谢村)附近的业家庄,司令部设在业家庄。江宁的业家庄成为新四军进入苏南的第一个落脚地,江苏敌后抗战的壮丽史诗就此拉开了大幕。

    先遣支队到达江宁铜山之后,粟裕司令员立即派出3个侦察小组到沪宁铁路沿线迅速展开侦察。张铚秀(司令部侦察参谋)带一个小组经江宁陶吴、秣陵关一线去龙潭、下蜀等地了解南京方向的敌情;张藩(司令部作战参谋)带一个小组,经溧水南境新桥一线去金坛、丹阳等地了解常州方向的敌情;吴福海(宣传队队长)带一个小组,从溧水县乌山越过京杭公路经过天王寺到茅山乾元观,后又经宝堰、上党到上四罗、中四罗等地了解镇江方向的敌情。先遣支队战略侦察收效显著,基本弄清了江南敌情、社情、民情,对地形、桥梁、道路也进行了勘察,为新四军在苏南站稳脚跟,确定发展方向打下了基础。韦岗首战胜利后,先遣队胜利完成了挺进江南敌后,实施战略侦察和宣传群众的光荣任务。

    二、江宁地区是新四军东进苏南最早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域

    先遣支队出发后不久,新四军第一、二支队随后跟进,5月中旬,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离开岩寺地区,向江南敌后挺进。64日凌晨抵达高淳县城。陈毅根据粟裕汇报的江南地形、社会特点和敌人情况,兵分两路:一团第一、三营和教导队(后改第二营)向西北移动,负责开辟宁杭公路以西的江、当、溧地区。二团继续东进,直指茅山,活动在镇、丹、金、句之间。65日,第二支队机关和第三、四团(缺一个营)在张鼎丞司令员率领下,分批进入苏南敌后,开展宁芜铁路以东、宁杭公路以西的江当溧句地区的抗日活动。

    7月,一团奉命东移江溧句地区。二支队三团开进横山地区接替一团防务,均驻扎在小丹阳附近和横山四周,团部设在小丹阳附近的冲河老村。101日,一团接军部命令调回皖南。在宣(城)当(涂)芜(湖)地区开展抗日游击的二支队四团进驻江溧句地区接替一团防务,二团三营布防于以郭庄庙为中心的江溧句地区。19392月至10月,三团奉命分批调回皖南军部,横山地区只留下二三个连坚持斗争。

    19385月至19406月新四军主力北上的两年多时间,东进抗日的新四军先遣支队、一团、三团、四团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有关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的一系列指示,穿插在南京城下5万余日伪军设置的梅花桩式的碉堡之间,此间,还要防御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明枪暗箭,艰苦卓绝地浴血奋战,在江宁地区接力开辟江当溧(横山)、江溧句两块根据地,是新四军东进苏南抗战最早开辟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主动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伪、开辟抗日根据地期间,广泛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普遍建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和“妇抗会”等群众组织,开展群众运动;努力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敌后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先后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组织——江当溧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和江句溧三县抗敌委员会;在根据地内积极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至19405月,经过三团、四团党委和地方党组织的积极努力,江当溧、江溧句抗日游击根据地拥有党员975人,建立党支部139个,成立了江当溧工委(后改县委)、江溧句工委(后改县委)以及江当溧句中心县委。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堡垒作用;许多自发的抗日武装接受新四军领导,组建了“苏皖边区第三抗日自卫大队”和“江溧句边区自卫大队”等地方武装,为新四军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新四军在南京外围地区站稳了脚跟,把江句溧、江当溧(横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南京城廓近郊,从赤山到青龙山,从秦淮河畔到横山,新四军的足迹遍布江宁各地,像一柄刺向日伪侵华统治中心的尖刀,让敌人闻风丧胆。

    三、江宁地区是新四军东进作战的重要战场

    自东进苏南的两年多时间里,江、当、溧、句是新四军作战的重要战场。他们以游击战形式,神出鬼没,破坏交通线,中断通讯,袭扰和攻击日伪据点、摧毁伪政权,在武装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连日军司令都称:“新四军是可怕的敌人。”

    一团在江当溧、江溧句地区开展抗日斗争5个多月,壮大了力量,武器得到了更新,一律换成了中正式武器,每个连有3挺好的轻机枪,团部有1个重机枪连;部队建制得到充实和加强,每个营都有500多人。团部还有特务连、侦察排、通讯排。作战共计30多次,月均5-7次,歼敌伪3000余人,初步打开了抗日局面。

    二支队三团接替一团防务,在江当溧地区坚持抗战近一年,消灭了江当溧地区一批大的反动刀会头子,粉碎日伪的“扫荡”,发展了江当溧(横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驻横山的一个多月,就摧毁敌伪据点和维持会13个,收复了小丹阳、横溪、谢村、护驾墩、霍里、濮塘等村镇,救出已被强征即将送往南京“安慰”日军的青年妇女30多人。据19389月至193910月的不完全统计,三团共作战53次,致敌伤亡371人,缴获长短枪44支,破坏公路75里,毁坏桥梁14座,割断电话线129里。四团接替一团防务之后,立即在江溧句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伪,推动江溧句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四团从193810月到193912月在江宁境内共作战48次,毙伤敌伪617人,俘敌12人,其中日军军官2人,破坏公路850里,割断电话线71里,炸毁桥梁9座,炸毁火车1列、汽车1辆,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34支,小型无线电机1台,炸弹8,其他军用物品数件。

    两年中,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在江宁地区的对日军战斗中,抗击敌步、骑、炮、舰艇、飞机联合兵力有500-1000人的21次,1000-5000人的4次,5000人以上的2次。击毙伤敌佐藤大尉以下2075人(不含死伤不明的39次战斗),缴获九二炮、迫击炮、长短枪近千支。其间,新四军曾三袭南京城关、四打土山镇(伪江宁县政府和日军机场所在地),还派侦察兵进入南京城内贴标语、袭哨兵、捉“舌头”,造成日军2次全城戒严。新四军在石头城下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上海英文《华美晚报》1939年初报道,占领南京的“皇军”,再也不敢出城5里以外横行无忌、肆意宰割平民了。这极大地鼓舞了江宁、横山人民的斗争意志,得到了江宁、横山人民的信任,使之认识到新四军除了有“模范的纪律、模范的群众工作”,还有“模范的战斗”。小丹阳战斗、禄口战斗、横山战斗、云台山战斗、赤山战斗均载入华东烽火,横山战斗载入新四军军史,小丹阳战斗载入新四军征战图。新四军在江、当、溧、句的战斗,有力地配合了华中其他兄弟地区的抗战。

    四、江宁地区是新四军继续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出发地

    根据中共中央第一个“五四指示”中对新四军开辟江苏敌后战场的指示要求,“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新四军一、二支队积极主动冲破国民党当局“画地为牢”的限制,进一步东进北上,向苏中、苏北发展。江宁地区成为新四军继续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出发地。

    新四军进入苏南后,以茅山为中心,分别创建了江当溧、江溧句、阳溧高等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水西村正式成立,统一了苏南地区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及地方武装的领导和指挥。12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成立,下辖3个特委和包括江当溧工委(后改县委)、江溧句工委(后改县委)在内的14个工委(县委),标志着新四军在苏南各地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军事上统一指挥,而且在党的领导体制上也实现了统一。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实际上一直处在险境之中。193810月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把主要注意力用于打击敌后我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则谋划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第三战区也就在5月下旬制定了《限制新四军活动办法》。19393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移驻溧阳山丫桥,成立第二游击区指挥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总指挥,江南行署主任、第63师师长冷欣兼副总指挥。至19406月上旬,冷欣在茅山腹地拥有11个正规团,形成对新四军苏南部队的包围,处心积虑要消灭江南新四军。

    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既定的发展方向和任务,要冲破国民党当局“画地为牢”的限制,进一步东进北上,向苏中、苏北发展,到敌后取得抗日的行动自由权。19395月,叶飞率领六团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开辟东路抗日根据地。自193911月起,新四军四团团部和第二营组成苏皖支队,由四团副团长陶勇(即张道庸)首先率领经扬中北渡长江。其后,四团大部也陆续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9403月,以原二支队四团二营四连和侦察连为基础,与溧阳、溧水、高淳、江宁、当涂的地方抗日武装在溧阳安中里成立新四团;以原二支队四团三营九连与镇(江)句(容)江(宁)国民抗敌自卫团合编,组建了新三团。615日,江南指挥部北移的全部工作准备就绪。628日夜,陈毅由扬中过江,赶往苏北郭村;粟裕组织机关、部队随后跟进。78日,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暨第二团、新六团等部近2000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突破日、伪军的几道封锁线,胜利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郭村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管文蔚的挺进纵队、陶勇的苏皖支队会合。

    一、三团陆续从苏南调回皖南军部,四团大部渡江北上以后,新三团、新四团继续坚持苏南,领导江当溧(横山)、江溧句地区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委党史工办、江宁区委党史办)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