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美英记者笔下的南京保卫战
  • 孙宅巍
  • 来源: 《南京党史》201506    
  •   78年前举国瞩目的南京保卫战中,有一批美英记者,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怀着深厚的同情与敬意,活跃在硝烟弥漫的南京城郊,客观、公正、及时地报道了南京军民的保卫首都之战。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英国家及其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关注与支持,留下了一段中西方人民之间交往与友谊的美好记忆。 

      宣传南京军民防空作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首都南京开始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日机对南京高密度、无差别的轰炸,给南京城市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批平民百姓在空袭中丧命或受伤。美英记者及时从南京发出电讯,报道空袭造成的惨剧,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谴责与对南京人民的深厚同情。 

      820日,一批日机轰炸了南京中央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及时发出了有关此次空袭造成的损失及日本飞行员被俘的电讯。该电讯称:“今天,14架日军轰炸机趁着黎明对南京发动了空袭”,“南京中央大学医院被轰炸后起火,据报道,有10多名中国平民遇害。中央大学图书馆也遭到严重破坏……3名日军飞行员今天逃过一死,他们的战斗机在浙江上空被击落。这3人被送往南京与其他4名被俘的飞行员关在一起。”一周后,驻南京的美联社记者,根据自己在空袭现场的观察,再次发出电讯,强烈谴责日机对南京贫民居住区的狂轰滥炸。据此,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在一次迄今为止南京遭受的最具破坏性的空袭中,日军轰炸机今天对首都最贫困地区的轰炸造成15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美联社记者事后在美国大使馆的一名官员的陪同下察看了这个地区。他们发现了在惨不忍睹的泥巴屋废墟堆里保持蜷缩姿势的烧焦的尸体。他们看不出这些空袭对日本人有任何军事上的好处,哪怕是一点点。” 

      9月中下旬,日本海军航空队对南京实施了为期一周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共出动飞机289架次,进行了11次轰炸,计投弹32.3吨,给南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英记者及时向国际社会报道了这一疯狂的罪恶行径。美国记者德丁于920日的电讯中写道:“今天上午,50架日军飞机对南京全城除新居民区以外所有地区发动了令人恐怖的3小时空袭……在空袭还在继续进行的过程中,记者就驱车快速赶往现场,目睹许多平民被炸死。记者估计现场附近有50人被炸死。”英国路透社记者,则报道了925日日机对南京轰炸的惨状,并揭露了日机蓄意袭击和平目标的用心。消息称:“925日南京空袭的结果,平民死伤达600人。自上午9时半迄下午4时半,日机先后五次侵入南京上空,共掷炸弹500枚……据中央社称,日机轰炸中央医院决非出于误认目标,因屋顶上漆有大红十字符号及‘中央医院’四字。”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公布美国政府抗议日机在南京实施无差别轰炸全文的同时,发表了该报记者奥布拉音所写的电讯,指出:“自远东发生争端以来,(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地批评了日本的攻击方式。通牒指出,对一般平民的无差别轰炸是违反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的行为。” 

      日机对南京的空袭,一直延续到12月中旬城陷前夕。南京市民一直在日机的轰炸、扫射中煎熬。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驻远东记者斯提尔不停地驱车追踪日机空袭的实况,记录下了那些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悲惨景象。他在1210日发回的电讯中写道:“一天的轰炸、扫射将数以百计血肉模糊、肢体破碎的人送进医院,将其他残缺不全、失去生命的躯体奇形怪状地散落在弹坑四周。”“我从汽车里出来,靠近墙壁卧倒。几乎同时,炸弹在不到二百码远的地方击中一群士兵,炸死一些,炸伤很多。他们痛苦的呻吟将长久萦绕在我的记忆之中。” 

      活跃在南京的美英战地记者,在报道日机空袭对南京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向世界报道南京军民在防空作战中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815日,20架日机首次空袭南京。中国空军与地面防空炮火立即奋起迎击,击落、击伤日机多架。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及时发出电讯,以赞许的口气称: 

      日军飞机分成4个小组作战……中国空军腾空而起,在空中与敌人搏斗。市内及周围山上的防空炮开火,空中飞舞着爆炸的炮弹。 

      中方事后报道说,有6架敌机被击落。而独立观察人士则声称,至少3架日军飞机被击毁。 

      次日,在空袭南京的70架日机中,有8架被中国空军击落。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赶往日机坠机地点句容现场采访。他在报道中描述了日军飞行员摔死的惨状:“亲见毁机旁七阵亡之日本飞行员;残体上俱缚有安全伞;另一日机则被击落于二百码以外,机旁亦有日飞行员残骸。” 

      922日日机对南京的大规模空袭中,美联社驻南京记者及时发出空战电讯,快速传递了中国空军与地面防空部队勇敢作战的行动及所取得的骄人战果。《纽约邮报》于当天报道称: 

      日军飞机尚未出现,13名中国年轻飞行员就驾着美制歼击机在隆隆的引擎声中飞上天空,朝着西北方向飞去,以迎击敌机。 

      …… 

      设置在古城墙边丘陵上的中国军队高射炮立即开火,炮弹在空中形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飓风。 

      中国歼击机猛烈冲入日军飞机群。不久,4架日机冒着火焰坠落下来。 

      后来,美国《时代》周刊也刊发了美联社记者从南京发出的空战消息。该刊报道了923日又一场激烈空战中,中国空军成功驱赶日机的战况,并以赞扬的口吻宣称中国军民士气高涨,仍然掌握着首都上空的制空权。该刊在《正如宣布的那样》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第二天下午333,一个中国飞行中队在向上海方向飞了90英里后与50架前来轰炸南京的日本飞机交战,在激烈的战斗后,将日本飞机赶回。很明显日本飞行员既没能摧毁中国人的士气,也未能赢得中国首都上空的制空权。” 

      在对南京上空激烈空战的报道中,英国路透社记者也快速发出空战电讯,报道中国空军击落日机、“环飞扬威”的英雄战绩。其1012日快讯称:“未几,中国驱逐机飞临敌机一架之上,以机枪猛射,敌机中弹起火,坠落于门东某姓之宅……同时中国飞行员一人,显因受伤,在大战中安然降落故宫飞行场。后悉仅颊受微伤。钟鸣三旬,敌机绝迹天空,仅中国驱逐机环飞扬威。” 

      赞扬浴血奋战的守城官兵 

      南京守城官兵在一周多的守城战斗中,先后在外围与复郭阵地与强敌进行了顽强的拼搏。他们在句汤线、淳化镇、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等阵地均留下了光荣的战斗纪录。驻南京的美英记者于炮火中,忠于职守,对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土的勇敢牺牲精神和打击日军的战绩,作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对于坚定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都发挥了重要影响。 

      美国《纽约时报》根据战地记者发回的快讯,对发生在南京郊外的战斗,作了最初的战况报道。该报在128日的消息中称:“今天两支日本部队对两座南京古城墙城门发动的猛烈攻击被中国守军打退,战斗中,日军遭受1000人的伤亡……日军的前锋已抵达外城麒麟门,但在遭受重大伤亡后被中国守军赶了回去。”美国记者德丁于129日发回的专讯则描述了中国守军“拼死抵抗”的细节。他写道: 

      在南京周围十英里的半圆形防线上,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拼死抵抗,阻止日军向前推进,中日双方的主力部队已经激战数周,双方都有严重伤亡。 

      据中方报道,日军为打通通往南京南大门而在秣陵关、牛首山发动的两次协同进攻已被压制。据说参与进攻的日军有3000人,备有坦克。据报道,其中5辆被缴获。中国守军报告,在当天战斗中,有14位军官和370名士兵阵亡。 

      美国新闻记者高度赞扬南京守军炮兵对进攻日军的顽强阻击。《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司迪尔于1210日从南京发出电讯称:“由蒋介石委员长最好的部队和最差的部队混合而成的,还包括数千名新兵的中国部队的官兵们,只要有城墙在他们和日军之间存在,就顽强抵抗着。中国军队的炮口,炮弹一个接一个地打出。”同一天,《纽约时报》记者德丁发出特电,称赞“中国军队抗战斗志高昂”,他写道:“中国军队的炮弹给予日军前线严厉打击,防止敌军布置阵地,准备重炮压制南京。虽然遭受了日军空中惩罚性轰炸,中国军队仍据守着前线。”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1212日从意大利大使馆的屋顶上,观察到了中日双方炮火的激烈交锋。他写道:“南面的三处大火将高耸入云的烟柱推向空中。炮火摧毁城西山上水利设施的巨声震撼了整个南京城。城西山丘上的中国炮群仍在反击。” 

      在中国军队退守复廓阵地后,日军曾用飞机向守军投下“劝降书”,但这一“劝降”的举动遭到了南京守军的坚决拒绝。在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将军的号召下,南京守军坚定地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美英记者及时报道了南京决不屈服的战斗姿态。英国通讯社发表记者报道称:“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在电话中向在汉口的中国军队的高级官员报告说,中国军队的士气依然高涨,战况正向有利于中国军队的方向发展……唐将军还声称:在日军声明星期五(1210日)已占领的紫金山附近,战斗仍然在继续,我会誓死保卫南京的。” 

      1210日日军向南京城垣发起总攻后,中日双方部队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展开激烈搏斗。守城官兵虽然知道战局的失败已无可挽回,但仍奋不顾身,以死相拼。美英记者及时报道了南京战中最后的战斗场面,讴歌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美国记者德丁在采访中亲见中国官兵誓死守卫国土的激动场面,他在电讯中写道:“某种歇斯底里的情绪在中国城防部队里显现出来。大家都懂得大多数人已被困住,都要牺牲。笔者见到一小股士兵刚刚在街角竖好路障,他们庄严地围成一圈,宣誓与阵地共存亡。”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阿本德在《南京遭围困》的特讯中报道说: 

      中国军人在南京再次展现了能够经受艰难困苦的非凡能力,并在任何军人都为之胆寒的条件下坚守阵地。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有酬劳,吃不饱,也没有条件救护伤员,但是中国军人逼迫日军为城门附近每一寸土地付出巨大的代价。 

      从光华门城墙上的许多地方,从紫金山上以及南京周围的其他制高点,近50个小时,日军将各种炮弹、机枪火力倾泻入南京城内。每一个小时都有空袭轰炸,但中国军人仍进行着不畏牺牲的战斗。 

      1212日,唐生智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向卫戍部队下达了撤退令。虽然撤退的过程是混乱无序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有守城官兵为掩护撤退、阻敌前进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壮举。美英记者的战地报道中,也为南京保卫战中的勇士们唱出了最后的赞歌。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于1212日的电讯中写道:“下午晚些时候,大批中国军队开始从城南撤退,纪律良好的部队有秩序地向北撤退。只有约1000人奉令留守城南,他们勇敢地坚持巷战,直到午夜时分全部被歼灭。”“担任后卫的部队勇敢地战斗,阻遏日军前进。机枪通宵达旦猛烈地扫射,在午夜时分达到最高潮,许多城防军队的军人在城外战死,目击者后来在那儿见到上千具中国军人的尸体。”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的摄影记者门肯在南京城陷后发出的一篇电讯中,称赞一位守军二等兵是“未被颂扬的英雄”。他在电讯中说:“对我来说,南京城陷之际,未被颂扬的英雄是位无名的中国二等兵。他的行动也许救了我和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蒂尔曼·德丁的命。我们在中央饭店附近的中山路上行走,这位二等兵示意我们到路边去,他正和一群士兵进行最后的抵抗战斗。我们弯腰钻进安全地带后,日军的坦克在街上隆隆驶来,机枪喷着火舌。坦克走后,我们发现二等兵和他的战友都倒在街头牺牲了。”美联社记者则根据“来自南京的零星报道”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发出的无线电讯”,报道了中国军人在城陷前夕进行的“几乎是自杀性的搏斗”的情景。电讯称:“数股中国军队被困在城内,继续与日军进行着几乎是自杀性的搏斗,或以建筑物为屏障阻击日军,以迟滞占领者的进程。”这些报道,在客观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中国军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其牺牲奉献精神的赞扬。 

      关注城陷后南京人民的命运 

      1213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悲壮的南京保卫战结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血腥屠杀降临到南京人民的头上。他们彷徨、恐怖、屈辱、痛苦。美英记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用他们手中的笔与打字机键盘,表达了对南京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 

      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在叙述他目击南京城陷落的情景时,用“饥饿不堪,完全绝望”来形容残留城内的中国军人的处境。他在电讯稿中忧心忡忡地写道:“中国军队步行前往通向江边的挹江门。这里通道狭窄,一次只能过一辆车。很快通道也被堵塞,着了火,堵住了通往江边的道路。许多中国军人在此丧身,烧焦的尸体留在那儿形成一条穿越城墙的道路……第二天,1213日早晨,许多中国军人仍困在城内,饥饿不堪,完全绝望地四处徘徊,也完全明白如落入日军之手将遭受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另一名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则在其著作《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引用一位外侨的信件所述:“南京愉快的,和平的,有秩序的,以及进步的局面,是这样暂告结束了。日军已经控制南京,恐怖、毁灭和死亡随之而来……十四日,日军潮水一般涌入城内,坦克车、炮队、步兵、卡车,络绎不绝。恐怖的时代随着开始,而且恐怖的严重性一天比一天增加起来。他们征服了中国的首都,征服了蒋介石政府的所在地,他们是胜利者,应该为所欲为。日本飞机曾散发传单,宣称日军是中国人惟一的真朋友,日军将保护善良的中国人。于是日军随意奸淫、掳掠和杀戮,以表示他们的诚意。”在这里,田伯烈与那位写信的外侨,尽情嘲讽了日本侵略军的残忍和胡作非为,深情表达了对身陷灾难之中的南京人民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正当日本侵略军于1217日在南京举行盛大入城阅兵仪式的时候,美联社记者在这一天的电讯稿中,却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表达抗战决心的声明。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此报道说: 

      蒋介石委员长在内陆地区以不同的渠道向中国人民传达以下的信息:“我们不能投降”。 

      …… 

      被逐出南京的中国政府领导者蒋介石从华中司令部里向国民发出号召:虽受极大损害,仍要坚持抗战。 

      投降必将遭到灭种的危机。不管国家形势如何变化,吾等应全力抗战,不依赖任何外力。 

      日本战斗力枯竭,中国最终获胜的时刻必将到来。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也发表了记者所写专论《其后的南京》,认为南京虽然失陷,但日军并未达到给中国主力部队以致命打击的目的,日军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前途充满了信心。这篇专论写道:“首都是陷落了,但是日军还没有给中国的主力部队以致命的打击。日本陆军司令官急着想在中国民众的警戒没有扩大的时候,直追中国军队至内陆,但结果未能得逞。中国虽然失掉了主要的都市、最大的港口和富裕地区,但是还不能说已经输了这场战争。”针对南京失陷后,中国国内外泛起的某种悲观情绪,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周刊,于193813日,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评为该刊1937年度的封面人物,并标以富于激情的文字:“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美国记者在该刊文章中就中国的抗战写道:“众所周知,她的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不可能消耗殆尽。”文章激励中国人民应对抗战事业充满信心。只要全国人民都具有“任何牺牲都不会白白付出”的意志,“中国的前途是美好的”。 

      美英记者富于激情的战地报道,让世界人民及时了解了南京军民保卫首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局真相。报道彰显了美英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支持,及对日本军队侵略行径的谴责。这些报道,不仅给悲壮的南京保卫战留下了一部真实的记录,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南京军民和全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是中西方人民共同捍卫世界和平的光荣篇章。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