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联合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 刘小宁
  • 来源: 《南京党史》201506    
  • 中国参与发起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战事的推进,战后的世界安排已被提上了盟国的议事日程。

      早在1943年10月,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四国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发表宣言,确定了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的原则。接着,在1944年春,四国又进行磋商,拟尽快成立一个国际组织并制定章程,并商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一次会议,商讨具体事宜。

      中国国民政府决定任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为首席代表,外交部次长胡世泽,中国驻美国大使魏道明、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商震为代表,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1944年8月25日,顾维钧抵达美国。

      由于美英苏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苏联以自己未参加对日作战为由,拒绝与中国一同参会。对此,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始终与三国保持密切联系并进行了许多会外的磋商。经美国居间调整,结果将会议分为两阶段举行。第一个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美英苏三国参加,第二个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到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会议因在敦巴顿橡树园举行,故此次会议又称“敦巴顿”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决定新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叫“联合国”。下设4个基本机构,即一、大会;二、安全理事会;三、秘书处;四、国际法院;大国在安理会中有常任席位;大会的重要决议须由会员国的2/3票数通过方能生效,一般决议只须简单多数通过。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紧接着,会议第二阶段又举行了中国、美国和英国代表参加的三方会议。经国民政府的授权,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代表魏道明等对前一阶段会议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但美英两国对中国的建议不完全同意。中国代表为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在基本目的达到的情况下,作了一些妥协。于是向重庆国民政府作了请示并得到了批准。这样,第二阶段会议于1944年10月7日顺利结束,发布了会议公报。

      会议将要结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形势已经明朗化。但中国战场却出现了不利的局面: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没有了底气,大国地位岌岌可危。局面对中国非常不利。但经过中国代表,尤其是首席代表顾维钧的努力,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加以应对,中国总算保住了“四强”的大国地位。

      四国商定,联合国制宪大会将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是年3月,中国与美、英、苏一道,以联合国发起国的身份,向世界各有关国家发出了邀请。

    国共“代表之争”

      关于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组成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中国共产党早就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联合组团参加旧金山大会的建议,并决定了出席大会的代表人选为: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周恩来并致函美国大使赫尔利,表示决不能由国民党单方面参加,如果“国民党独占代表名额,不仅不公平,不合理,而且是要分裂中国”。表示了坚决的态度。

      中共要求参加联大的建议,遭到蒋介石的拒绝。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为了扭转世界上对中国处于“政治不统一”、社会“四分五裂”的看法,以一名职业外交家的身份向蒋介石提出了共同组团参加大会的建议。他面见蒋介石说,中国代表团应有广泛的基础,包含有不同政治主张的代表,以向世界昭示这是一个代表了全国性的代表团,并且要有一名妇女代表。但蒋介石仍然固执己见。顾维钧又向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和中宣部长王世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但同样没有得到响应。顾维钧虽经过不懈的努力,但终究未能改变蒋介石的看法。因事情涉及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基本政策,顾维钧也无能为力。这使他感到十分地失望。

      眼看会期一天天地临近,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

      1945年3月22日,重庆国民政府收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致蒋介石的一封电报,称:我愿使阁下知悉,如阁下之代表团容纳共产党或其他政治结合或政党在内,我预料不会有何不利情形…… 若能容纳此类代表,在会议中必能产生良好印象。罗斯福特意强调,美国两大政党之代表,在参加联大的美国政府代表团中均有其地位。罗斯福的口气颇为婉转,但似乎又不容商量。

      顾维钧得悉后,又向蒋介石提出建议说,美国对中国在大会上的大国地位,可能还有些担心,当然是希望中国代表团越强有力越好。但蒋介石仍表示坚决不愿让中共参加代表团赴美。

      几天后,迫于各方的压力,蒋介石终于改变了主张,他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毕竟不能置之不理。3月26日,蒋介石亲自致电罗斯福,表示中国出席旧金山大会的10名代表,有包括共产党和其他两个反对党的代表各1人。最后,中国国民政府决定了代表团的成员为:外交部长宋子文,驻英国大使顾维钧,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驻美国大使魏道明,中国青年党领袖李璜,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张君劢,中国共产党人董必武,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著名学者胡适,《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顾维钧在任驻法国大使期间与董必武有过一面之交,对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竭力向蒋介石推荐董必武任中共的代表人选,并最终得到蒋介石的首肯。

    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是中国人

      由于各个成员的通力合作,在整个联合国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给外界的基本印象,是团结合作、举国一致的。美国媒体对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代表团达到了在联合国中确立“大国、强国”形象的目标。而实际主持代表团日常事务的顾维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大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开幕。当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德意军已经接近崩溃,亚洲战场的日军还在作困兽斗,中国战区的军事作战还很艰苦。所以中国代表团的策略,是全力支持美国的立场,并与苏联紧密合作,避免一切摩擦。

      会议历时整整两个月。6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26日,大会举行了极为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的英文字母“C”排在各发起国之首,因此,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第一个字、而且是汉字的,是中国人。在签字仪式的前一天,中国代表胡政之提出,中国代表签字能否用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来签。此一建议当即得到董必武等代表的一致同意。于是代表团立即派人到唐人街买了毛笔、砚台和墨。结果,在与会国签字时,惟有中国代表团“与众不同”,用的是毛笔。

      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是代替宋子文出任中国首席代表的顾维钧。宋子文因事先期回国,胡适因出席哈佛大学的讲演会未参加大会。之后,王宠惠、魏道明、李璜、张君劢、董必武、吴贻芳、胡政之依次在宪章上签了字。

      签字结束后,顾维钧致词说,……我们一生已两次遭受世界上侵略势力所造成的大流血和大破坏。此次战争,中国是第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联合国制定了奠定世界和平基础之大宪章,实感无限愉快……..现欧洲胜利既已完成,对日本之最后胜利不久亦将取得,我深信并深切希望联合国这一世界安全组织,本着各国始终不断的合作精神,使我们的子孙们不致重遭战争的痛苦,而得以享受和平与幸福……

      由于中国是最早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而且在战争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共代表董必武出席联大,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公开身份在美国活动,因此受到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董必武在美国期间,还广泛接触了各界朋友和广大侨胞,介绍了中国解放区军民在抗战中的战绩,阐述了中共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主张。

      1945年8月15日上午8时,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二八二次会议在重庆举行。院长孙科、秘书长吴尚鹰及立法委员共78人出席。会前,孙科向大会宣布,日本政府已答复四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接着,开始审查外交委员会报告,以及《联合国宪章》。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即《联合国宪章》中文文本起草人吴经熊,报告了审查经过及宪章特点。他说,此次旧金山会议五十国代表,为能以自我批评之精神融洽真诚商讨,乃得完成《联合国宪章》之拟订。他并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否决权问题,托治制度等问题作了说明。最后,由大会秘书处宣读了《联合国宪章》的全文。到会委员全体起立,一致通过。同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