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顾知微
  • 来源: 南京党史网    
  • (1918-2011)

      顾知微  地层古生物学家。男,江苏南京人,1918年5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云南省地质矿产调查所技士,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等职。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地质学会、贝类学会会员,国际侏罗纪地层分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顾知微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60余年,为我国的地质古生物事业做出了贡献。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四个双壳类序列,指出亚洲古陆的中国地域是欧亚大陆蚌类起源的中心之一。早年对海相为主的泥盆纪、三叠纪地层和双壳类古生物进行研究,后期率先对我国淡水瓣鳃类化石和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开展研究。在国内首创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多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领导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东北地区包括松辽、大庆油田、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进行考察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了热河动物群。指出早期白垩纪的“浙闽运动”在形成我国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上以及对我国东部含油盆地的发育和与内生金属矿产相关的岩浆活动等方面的作用,较“燕山构造回旋”的首次“宁镇运动”更为重要。这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从海相化石和地层研究所得出的“白垩纪中事件”基本吻合。以这些化石和地层的研究为基础,探索蚌类的起源和发展,确定中生代盆地,探索煤、石油等能源矿产的形成规律,以至论证岩浆活动暨印支、燕山两构造旋回与矿产形成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顾知微针对大庆油田和松辽石油普查的急需,鉴定编制了松辽平原白垩纪双壳类图版19幅及其地层分布表和说明,写出地层序列划分意见的报告,为指导石油地质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了贡献。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需要,他对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区和鸡西含煤盆地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进行勘察与研究,发现它不仅产煤,而且有海相中生代地层和化石的产出,这对我国东北地区,以至大半个中国的中生代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有重要指导作用,在中生代分布区寻找富铁矿、石油等也取得了成果。

      顾知微先后发表专著4种,论文报告90余篇(包括科普文章14篇)。代表作有:《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松辽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等。1948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第四次许德佑先生纪念金奖。1978年,《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和宁芜式富铁矿形成机理、找矿标志和预测的研究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的研究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因为发现大庆油田做出的贡献和《中国的瓣鳃类化石》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986年,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及找矿方向的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顾知微经常出席各类学术会议,进行有关中生代非海相双壳类和地层的学术交流,曾先后赴朝鲜、韩国、日本等国考察与讲学,1980年,赴法国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古生物学会,近十年与美国、加拿大、德国、伊朗等国专业科研人员进行各种交流与探讨。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