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党史年表     |     音像之窗     |     网上展馆     |     往事回眸     |     史海钩沉     |     纪念传承
人物研究     |     党史事件     |     学术交流     |     成果荟萃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红色印迹     |     近代遗址     |     纪念场馆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传播>>往事回眸
  • 南京“五九”国耻纪念活动
  • 发布日期: 2020-05-09 来源: 《南京革命事典》    
  •   

      “五九”国耻纪念章

      南京“五九”国耻纪念活动是五四运动在南京的重要标志。五四前夜的南京是长江下游东南各省的反动统治中心,江苏督军署、省长公署均设立于此(当时上海也属江苏省管辖)。南京文化比较发达,当时全市就有小学50多所,中等学校23所,高等学校6所,但南京学术空气比较沉闷。五四前夕,南京青年学生对倡导民主与科学、主张男女平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大力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迫切希望通过巴黎和会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尤其要求废除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承认的“二十一条”。1918年夏,南京学生参加了全国性反日爱国团体“学生救国会”,进行反日斗争。1919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激起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以北京学生斗争为先导,很快波及到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五四前几天,南京的爱国者就着手筹备“五九”国耻纪念活动。56日,南京各界得知北京学生被捕的消息后,愤慨万分。7日,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育会团体致电上海各大报转全国各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等团体,呼吁:“请速分电北京政府,力求尊重大学,开释学生,奋力一心,再接再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7日到8日,南京学生推派代表在鸡鸣寺召开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会议,成立了国耻纪念筹备委员会。该会与南京高等师范等13所学校致电北京军阀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收回青岛,严惩国贼。并决定59日各校学生一律着制服、执国旗,到小营参加国耻纪念大会。 

      9日清晨,各校按预定计划来到小营演武厅(今珠江路东端)。参加学校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河海工程学校、金陵女子大学、第一中学、南京中学、金陵中学、明德女校、汇文女校、育英中学等数十所学校,以及美以美会等教会团体,共约6000人。他们手拿国旗和写有“大家奋起”、“快来救国”、“还我青岛”、“惩办国贼”等口号的小旗,列队聚集小营演武厅,举行国耻纪念大会。劳动团体、人力车夫和商界代表也参加了大会。南京法政学校校长钟叔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陶行知、哲学教员刘伯明先后演讲。他们痛述国耻的历史,表示誓雪国耻的决心,号召大家做北京学生的后盾。演说悲壮激昂,大义凛然,催人泪下。学生陈义安当场咬破手指,沥血大书“还我青岛”,全场青年热血沸腾。人们一面高呼口号,一面散发用白话文写成的关于力争收回青岛、废除中日密约、释放被捕爱国学生等传单。 

      上午八点半,国耻纪念大游行开始了。游行队伍由小营出发,过太平桥(今珠江路、四牌楼口)到江苏督军府(今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经大行宫、花牌楼(今太平路北段)、中正街(今白下路)、内桥、三山街到江苏省公署(今瞻园路),然后分两路:一路往鼓楼、三牌楼到下关;一路经教敷营、承恩寺回校。在游行中,学生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号召各阶层人民“誓死力争国权”。沿街成千上万的市民无不受到激励。南京各商店一律高挂“勿忘此日,誓雪国耻”的白布旗。有的市民还向游行学生送茶水,表示支持。队伍到督军府时,排列在东西大门两边,十名学生代表进入督军府递交了请愿书。队伍到达省公署时,“还我青岛!”、“取消密约!”的口号撼天震地。下午四时,一支游行队伍到达三牌楼英美领事馆,学生代表向英美领事递交了声明书,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盛大的游行一直到晚上六时才结束。 

      全国性“五九”国耻纪念日过去后,北京军阀政府错误地认为风潮已过,立刻露出凶恶面目,公然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并传讯学生,逼走主张思想自由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后,在日本驻中国公使的指使和参与下,采取禁止学生集会进行爱国宣传、查封爱国报纸、检查新闻等一系列反动措施。513日,南京学生得悉北京军阀政府要将释放的学生重新逮捕的消息后,各校学生代表立即在鸡鸣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后决定实行全市罢课,并动员全市人民与军阀政府进行坚决斗争。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我在五二〇运动前后的一段经历
下一篇: 黎明前,我的一段铁窗生涯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