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鲁迅在南京幸遇明师
  • 来源: 南京日报    
  •   南京,是鲁迅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都说这是他离开旧式家庭之后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驿站,然而,事实上在矿路学堂三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让他学会开矿,真正对其人生之路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他在这里遇上的一位明师。数十年后,鲁迅的笔下还常常提到这位“恪士师”呢。 

    嫌校风“乌烟瘴气”,鲁迅选择主动退学 

      来南京读书,对于当年的鲁迅来说,原本是个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哭了,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然而我也顾不得这许多事……”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书香之家。然而,父亲过世后,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窘,甚至到了“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的地步。“母亲便给我筹办了8元盘川,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就这样,他报考了叔祖周椒生任教的江南水师学堂,一个“无需学费的学校”,为此还把本名“周樟寿”改成了“周树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7日,这个18岁的青年走水路来到南京。从下关一上岸,他就直奔学堂:“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江南水师学堂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待到了学堂门口,只见大门气派异常,一边写着“中流砥柱”,一边写着“大雅扶轮”。

      江南水师学堂坐落于狮子山南侧的仪凤门与挹江门之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建。然而,这里虽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学校,旧学的习气仍然很重。一周中四日英文,一日汉文,一日作文。除了初级英文之外,其余课程与旧塾也没有多大区别,教学方式仍是孔孟之道和八股那一套。更过分的是,一个原先给学生学游泳的池子,只因为淹死过两名年幼的学生,不但被填平,上面还造了一所关帝庙,每年还要请和尚来念经,“超度亡灵”。

      “乌烟瘴气”!这是鲁迅后来对这所学堂的评价。因此,仅仅半年之后,这个年轻人便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并且果断地付诸行动。

    新校长带来了“看新书”的风气 

      由于家境困窘,鲁迅改报的还是一所军校,也就是由张之洞创建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离原来的江南水师学堂不远,就位于三牌楼和会街一带。

      矿路学堂“仿照德制”,外文是德文。虽然汉文仍旧是孔孟之道,但有了“先前没有做过的”论文选题,还有格致、地学、金石学、绘图和体操等新学。鲁迅第一次接触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眼界为之大开,感到很是新鲜,学得津津有味。

      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特别的总办(职位相当于校长)——俞明震。此人字恪士,号觚庵,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是个颇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位思想开通、同情革命的新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俞明震曾奉调赴台,掌管营务,与唐景崧、丘逢甲等人组织台湾军民抗击日军,称得上是一位抗倭英雄。后来他又积极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湖南新政,支持康、梁变法,并以江苏候补道转任江宁(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兼附设矿路学堂总办。

      多年后,鲁迅在《琐记》中回忆到这位恩师时依然激动:

      “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从此,鲁迅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从此,鲁迅迷上了新学,并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也是他后来走出国门看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这所学堂读书时还写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以此激励自己。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受新校风影响的,还有后来的辛亥革命领袖赵声上将。他也是先考入江南水师学堂,不久就转入陆师学堂学习的,毕业后赴日本考察军政教育,与鲁迅一起被视为江南陆师学堂中的“文武双杰”。

      江南陆师学堂遗址,现属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辟为鲁迅纪念馆。

    他是鲁迅出国留学看世界的引路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27日,鲁迅以一等生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官费赴日留学的资格。同年3月24日,身为江南陆师学堂总办的俞明震,亲自带着鲁迅以及顾琅、张协和、伍崇实、陈衡恪等几名矿路学堂毕业生,乘坐大贞丸号离开南京,经上海东渡扶桑。从此,鲁迅开始了留学生涯。

      鲁迅的同乡兼好友许寿裳将其一生分为七个阶段:(一)幼年在家时期,1至17岁;(二)江南矿路学堂时期,18至21岁;(三)日本留学时期,22至29岁;(四)杭州绍兴教书时期,29至31岁;(五)北京工作时期,32至46岁;(六)厦门广州教书时期,46至47岁;(七)上海工作时期,47至56岁。

      从这份简单履历可以看出,在南京矿路学堂和日本留学这两个时期,可以说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梯,而这两个时期皆与俞明震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鲁迅到日本留学,读的是官费,除了因为他本人成绩优秀外,与作为学堂总办的俞明震的赏识和推荐也是分不开的。

      在俞明震的关照下,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俞明震的两个外甥陈衡恪、陈寅恪兄弟同居一室,而且关系十分融洽。这种亲密关系一直延续到1912年鲁迅到教育部工作后,他与同在教育部任事的陈衡恪仍往来密切。由于陈衡恪精于绘画、篆刻,鲁迅还时不时地从陈衡恪那里得来画品和书法,他的一些印章也出自于陈氏之手。这样一直保持着的珍贵友谊,在鲁迅的人生中是十分难得的。

      鲁迅对赏识他的恩师俞明震更是十分敬重。鲁迅归国后在教育部任事,曾多次前往老师家中看望,在日记中提到恩师时也总是客气地称其为“恪士师”。他供职于教育部前后14年,期间共换了38位部长、24个常务次长,但得其青眼的仅有部长蔡元培和次长董恂士。还有人在网文中写道:“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主任、主编、校长、总长、将军、元帅、总统,不管是恩人或仇人、领导或下属,他一不开心张口就骂,却没有骂过矿路学堂的俞明震,也就是陈寅恪的舅舅,也没有骂过陈寅恪。”由此可见鲁迅对这位引路人一般的恩师的感情之深了吧。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