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从南京中学走出的五星红旗设计者
  • 来源: 南京党史网    
  •   孙焕云 

      五星红旗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至今已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了65度春秋。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的心间。 

      国旗图案的设计者曾联松,早年曾就读于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爱国学生运动,系统接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接触、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年轻时就打下了爱国为民的思想基础,明确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1917年,曾联松出生于浙江瑞安县,家居县城所坦街。他自幼聪慧勤奋,品学兼优。民国初期国家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惨状,使他深怀忧国忧民之心。 

      1933年夏,他从瑞安中学圆满完成初中学业后,毅然选择投考闻名遐迩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被录取后,他离开家乡,从瑞安来到南京,进入位于城南繁华之地太平路门帘桥的南京中学求学。该校当时是民国首都顶尖的现代中等学校,闹中取静,占地宽阔,不仅教学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特别是集中了一批拔尖的教师,如国文科的首席教师穆济波等,为全国各地考入求学的高中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条件。曾联松和同学们一起,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时间,刻苦求知,以期顺利学成,为日后深造成才、报效祖国打下基础。他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先贤的创举尤其敬重,并将其放在中国对外沟通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高三时撰写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学论文,赞颂了西汉前期张骞历经磨难三出西域诸国对中华民族发展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贡献。 

       

      曾联松在南京中学读高中时撰写的文章《张骞通西域》 

      曾联松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命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本侵占及华北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控制、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祖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残酷蹂躏的黑暗现实,使他和同学们痛心疾首。学校师生在五四运动中形成并一直发扬的爱国传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影响、指导下校内学生读书会的秘密活动,都给他以潜移默化的影响。193512月,北平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消息很快传到南京,南京中学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积极响应,开展反日爱国学生运动。1936610日,爱国师生前往南京鼓楼日本驻华领事馆前示威,抗议日本在华北增兵及策划华北“自治”,遭到反动当局镇压,学校不久被勒令解散。南京中学学生成为南京大中学生反日爱国运动的一支先锋力量。曾联松积极参加了南京中学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并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他对日本侵略者无比仇恨,也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1936年夏,学校被强行解散时,曾联松高中毕业。当他和同学们含悲忍痛离开学校时,他们一起编印了内容详实、设计精美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廿五秋级毕业纪念册》(“廿五”系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其上,留下了志趣相投的同窗对他的全面评价。 

          “曾君联松,性刚毅,不为威武所屈。与友人 

      交,温和敦厚,蔼然可亲。平居态度稳重,不苟言 

      笑;顾每一发语,能惊四座。好急人之难,同学中 

      有疾病者,辄不惮烦劳,为之服役,有任侠之风 

      焉。君于国事,尤且关怀,满腔热血,常欲效用沙 

      场。激昂慷慨之气,令人望之折服。君之于学,勤 

      而不怠,学而不倦,如君者,诚吾辈青年之模范也。” 

       

      19366月,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毕业时的曾联松。 

      当年夏季,立志救国的曾联松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当年12月南京沦陷前,他随中央大学长途跋涉,艰难西迁到四川重庆市沙坪坝,在颠沛流离中继续学业。还在进入中央大学不久,他就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南京学生界抗日救国会”(南京秘密学联)。19385月,他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沙(坪坝)瓷(器口)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等职。 

      1940年秋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蓄意制造“摩擦”,国内局势趋于紧张,重庆的中共地下党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此时,已经入读大学三年有余的曾联松奉上级指示迅速转移。在转移过程中,由于环境艰险,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几经辗转,他回到家乡浙江。他曾在某金库任经济研究员,还在瑞安中学当过教师。1947年夏,他前往上海,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持创办的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上海工作,所在单位隶属供销合作总社系统,历任科长、副处长、副经理等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于1979年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又于1983年当选为上海市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他对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及开展经济学研究卓有贡献,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8511月,历经人生风雨而笃信共产主义、深怀爱国之心的曾联松,以68岁高龄重新入党。 

       

      19495月,曾联松在上海迎来了解放,备感欢欣鼓舞。7月,他从报纸上看到在北平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出的征集新中国国旗图案的启事,心情异常激动。他想:自己虽不是画家,但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更何况是设计新中国的国旗,岂能踟蹰。决心既下,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构思和设计中。 

      根据征稿启事的要求,曾联松在图案颜色上,定下了红、黄两种颜色,红色象征着革命、解放,黄色既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人种肤色,还代表着光明。在图案设计上,他以5颗五角星为标志,1颗大星,内含镰刀、铁锤,表示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共产党;4颗小星,紧靠在大星一侧,成椭圆形,象征祖国版图形状,且4颗小星各有一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似“众星拱月”,表达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之意。他很快用蜡光纸剪出了5颗金星,但这组五星应放在红旗的什么位置呢?他将这几颗星反复比画,最后选中了红旗的左上角。完成设计后,他用蜡光纸剪贴出两份样稿,一份寄北京新政协筹备会,另一份自己留底。 

       

      曾联松和他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新政协筹备会在刊登征稿启事之后短短一个多月里,先后收到应征的国旗图案共3012幅,其中还有从国外寄来的作品。经过专家学者鉴选后,评出38幅交由新政协筹备会编印成册,供921日开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审定。最后,政协会议审议的焦点集中在两幅作品上,其中一幅就是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当时,对这两幅图案的争论十分激烈,难分伯仲。 

      直到92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拿着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人民领袖的话一槌定音,充分肯定了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在国旗图案通过前,原设计图中大星内的镰刀、铁锤被去掉,使图案显得更加简洁鲜明;同时,图案说明也稍加修改。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决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曾联松很快从上海《解放日报》上,得知了这一消息。 

      不久,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给他寄来的公函,全文如下。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 

      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伍百万元(编 

      者注:约折合今伍百元),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 

      上,作为感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 

      收到后希即函复。 

          此致 

      敬礼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 

      1994年,是新中国诞生45周年,曾联松于7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73周年之际,将一直珍藏的他亲手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原稿等3件文物,捐赠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收藏。 

       

      曾联松向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其设计的国旗原稿等文物的证书 

      爱国情深的曾联松一贯严于律己,生活上十分简朴。他家住在上海市山阴路一幢老式楼房的顶层小屋里,只有20多平方米,中间悬挂一道布帘,将屋子隔成卧室和书房两部分,屋中的家具也是老式陈旧的。一眼看去,这里似乎与现代生活脱节,但他安之若素。他曾经说过:“国家能采用我设计的国旗图案,是给予我的莫大荣誉,我从未想过用它再去获得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政协曾计划分配给曾联松一套新住房,被他婉言谢绝了。上海市委当时的一位领导是他过去在瑞安中学任教时的学生,以他对国家的贡献和这份师生情谊,改善一下住房条件也完全有可能,但他始终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说:“上海的住房一直紧张,好房子让给年轻人吧。我已经老了,不用那么讲究了。” 

      这位享受上海市局级领导待遇的离休干部、功勋老人,就这样淡泊平常地生活着。19991019日,曾联松在上海逝世,走完了他82年的人生旅途。 

      曾联松曾经就读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其乡村师范科在战争烽火中被艰难地保留下来,历经时代变迁,发展成为今天的宁海中学。在学校宽敞的校史室内,至今陈列着曾联松的闪光事迹。在他生前,学校曾派代表专门赴上海看望他。学校以他为光荣,学生们以他为楷模。他终身强烈的爱国情怀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永远伴随着五星红旗,留在南京,长驻人间。 

      (南京市宁海中学校史室供稿)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