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孙义燧
  • 来源: 南京党史网    
  • (1936-  )

      孙义燧,天文学家。男,浙江瑞安人, 1936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组织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天体力学。

      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其中一部分为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另一部分为非线性天体力学。在天体的三体和多体问题方面, 他彻底解决了天体中三体轨道形状的空间位置的变化范围问题,并得到了多体天体系统惯量矩参数和惯量矩的允许区域与禁区之间的分界线。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研究天体总碰撞流形成领域内的运动性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论,而且在航空航天、人造卫星、宇宙星际探测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义燧在非线性天体力学方面,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汉密尔顿系统理论提出有力的挑战。首先,对汉密尔顿结构的保守系统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最本质和最重要物性质,即在椭圆型不变闭曲线领域内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和周期性不变曲线,并用平均方法给予理论上的解释。随后,会同法国的天文学研究人员对他的发现进行了严密的数学证明,从而在国际上第一次证明没有汉密尔顿结构的近可积保守系统也具有充分多的不变环面,全面否定了著名的保守系统的拟遍历猜测,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重视。国外著名的学者称孙义燧的发现“对三维不可压缩周期流产生根本上新的效果”,是天文学研究领域“近两年中的重要进展”。孙教授还将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彗星等天体的运动性研究之中,发现了天体运动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现象,得到了彗星运动中有界混沌区存在的临界参数值,从而得出彗星由彗星云形成的条件,并首次将保守系统的映射方法推广到近保守系统,提出构造这类系统映射的思想和方法。

      孙义燧在天文学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78年,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1988年和1995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