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冯端
  • 来源: 南京党史网    
  •  

      冯端(1923-   )  物理学家。男,江苏苏州人,1923年7月出生,汉族。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历任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晶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科协主席等职。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先后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冯端的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物理学。是我国晶体缺陷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选择钼、钨、铌等体心立方结构的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开始了晶体缺陷的研究。研制成功了浮区区熔仪,制备了钼、钨单晶体,发现了浸蚀法位错所成像规律,探明了晶体中的位错组态和亚晶界的位错结构,在显示位错类型、组态、亚晶界位错结构和位错滑移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独创性结果。在复杂氧化物晶体缺陷研究中,发现了铁电相变点附近多种特征微畴结构,以及霜些晶体中通过畴界成核、增殖、运动或畴界拓宽实现相变温度的现象。为了解预相变的结构变化特征和缺陷在相变中行为提供了直观信息,发展了铁电相变的微观理论。以上关于难熔金属和复杂氧化物晶体中缺陷研究的成果,以“晶体缺陷的研究”为题,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汇合处,从研究微结构出发,开拓人工控制微结构的新型功能材料的新领域。人为引进周期性分布的畴界,制成多种聚片多畴晶体,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接近理论值的倍频增强效应,开拓了非线性光学晶体微结构化新领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对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结构、缺陷和相变进行了全面研究,利用高分辨电镜术获得了钇钡铜氧超导体中有序空位的间接象,发现其位错沿攀移面分解的证据,观测了铋锶钙铜氧超导体的多种非公度调制结构,a—b互换造成的扭转界面,确证了铊钡铜氧超导体中存在的一种新型面缺陷。倡导金属超晶格研究,其准周期超晶格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贡献奖。1997年,凝聚态物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实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冯端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造诣精深,著述丰富,成果显著。主持撰写并出版专著10部,发表约200多篇中外学术论文。由他主持编写的《金属物理》(上、下册)、《金属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熵》、《晶态面面观》、《放眼晶态之外》等著作,深受广大物理工作者欢迎和学术界好评。其中,《凝聚态物理学新论》一书,获1995年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