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京党史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联系我们
今天是
今天是
学会之声     |     学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研究
  • 迈出执政的第一步——南京人民政权诞生
  • 来源: 南京党史网    
  • (1949年宣传画)

      疏散、处置城市人口

      解放之初,因天灾战祸流离南京的灾民、难民,国民党南逃丢下的散兵游勇,旧公教人员,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类游民形成了约50万人左右的失业、无业群体,给新生的人民政权造成了巨大压力。

      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华东局关于“以疏散为主”的指示,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南京人口状况确立了“以疏散为主,临时救济为辅,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生产自救”的工作方针,提出了疏散总人数为30万人左右的目标,并成立了“处理回籍人员办事处”,制定了“回籍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根据中央接管城市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对原国民党政府公教人员基本采取了“一律包下来”的方针。凡有一技之长、愿意为人民服务的,都尽可能录用,给予他们生活出路。对一时无适当工作可做的,按“三人饭五个吃”的精神处理。从1949年5月1日到1950年年底,先后分3次采取留用工作、介绍学习、协助转业、资助还乡等办法,对接管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大小机关中的5.61万名原公教人员进行了集中处理。使其中3.76万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占所接收的原公教人员总数的67%,其余1.85万人也分别得到妥善安置,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

      当时南京还有大批的失业知识分子,一类是1948年秋受国民党政府大中学校南迁的欺骗,导致河南、山东、安徽和苏北等地的几十所大学近2万师生滞留南京。另一类是因国民党政府大批裁员,经济危机导致的知识分子失业。对第一类,市人民政府先给这些师生发伙食费、安排住处,然后发给免费乘车证和途中伙食费,帮助他们返乡。从1949年5月至8月,共遣返流亡学生1.14万人,教员及其眷属1279人。第二类失业人员约1.5万人。为了妥善安置这部分知识分子,1949年5月31日,南京市军管会成立了“失业公教人员知识分子登记处”(同年12月改为“社会服务处”,由市民政局领导),开展登记工作,根据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大力帮助有就业条件的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还采取生产自救与临时救济相结合的办法对失业知识分子给予帮助。如1950年,组织部分失业知识分子成立50个草袋生产小组、4个食米代销店,开展生产自救,得以维持生活。从1949年6月至1952年6月,共介绍了7425人知识分子就业,其中机关行政人员1315人,文化教育者834人,工业技术人员447人,其他技术人员1567人,医务人员311人,军警宪858人,青年学生996人,其他1097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绝大多数都能做好本职工作,不少人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骨干,有的被提拔到部门领导岗位,还有的参加了共产党或共青团。

      难民工作是疏散处理人口工作的重点,大体有三类,一类为流落本市的国民党军官兵;一类为乞丐;另一类为因灾害或战争,涌入南京的难民。1949年5月23日,根据市军管会命令,南京警备司令部成立了“南京市流散军人处理委员会”,把流散军人列为全市疏散人口的一部分。随后宣布按各行政区成立10个收容站,命令“凡国民党现役军人在本市并无户籍现无正当职业的,就近向各收容站自动报到登记,听从处理。”流散军人按规定纷纷报到,仅5月30日一天就收容了3000人。被收容者经短期教育后,大部分发给路费和回籍证明遣送回乡,少数酌情留用。截止1950年2月,全市共收容遣送国民党军官兵17379人(其中校级以上的军官2032人、尉级军官5318人、士兵7362人、其他2667人),连同家属共4万余人。

      南京乞丐主要包括职业性(或称游民性)乞丐,难民性乞丐,老弱残疾乞丐(其中不少为职业性的),其依附性很强,情况复杂,难以处理,也是旧南京一直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1949年6月14日,市政府成立生产教养院,下设7个收容所,接收、安置各区送来的游民乞丐。截止1952年底,经过4次大规模突击收容,共收容处理了各类流浪乞讨人员4.96万人。

      对因灾害而流落南京的难民,市政府坚决贯彻“以疏散为主”的方针,对于家乡房地尚存的,尽量动员返乡生产,如果暂时难以回乡者,则动员他们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从 1949年10月起至l950年2月止,市政府先后拨出疏散费用78717万元,支付或垫付生产资金2.93亿元,发救济粮17万斤。1949年底,1950年5至6月以及1951年1至5月,南京市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人口疏散,促成回乡参加生产的高潮。如1950年的两个月时间就动员了5.6万人回乡。党和政府对回乡人员采取了负责到底的态度,对各项具体工作都做了周密安排:如发动各界通过义卖、义演、捐款,收购回乡人员房屋家具,代偿所欠债务。市生产救灾委员会在浦口、下关、中华门设“转送站”,负责办理回乡人员车船票、伙食费、通行证、回乡证明的发放工作,并与当地政府联系,共同做好接待。对被遣返人员回乡后生活与生产问题,市政府还派人与当地政府联系,组织难民回乡参加土地改革,为返乡难民分配土地。

      从1949年6月至1952年12月,南京市共疏散人口达33.27万人,其中难民占55.3%,城市贫民21.7%,失业人员4.8%,散兵游勇占16.1%,游民占1.1%,其他占1%。历时三年半的疏散人口工作,减轻了南京市的负担,支援了农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为使南京从一个畸形发展的消费城市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生人民政权建立的前几年,工作千头万绪,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妥善处理了涉外事务,迅速肃清了残余的武装敌人,镇压了反革命,废除了保甲制度,进行了土地改革。与此同时,通过贷款、收购产品扶持有影响的民族工商业迅速恢复生产。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使全市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昔日破烂不堪为官僚服务的特殊消费城市初步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型生产城市,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打下坚实基础。(蒋晓星)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05004952号-7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访问量统计: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